您好,欢迎来到艺赛网!
公众号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比赛
学校
声乐比赛
器乐比赛
舞蹈比赛
艺术节
选手认证
赛事发布
赛事承办
所有分类
比赛信息
声乐比赛
弦乐比赛
钢琴比赛
舞蹈比赛
管乐比赛
民乐比赛
地区
国内赛事
国际赛事
分类
声乐比赛
弦乐比赛
钢琴比赛
舞蹈比赛
管乐比赛
民乐比赛
表演比赛
艺术节
城市
北京市
上海市
天津市
重庆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省
海南省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台湾省
香港
澳门
国外
新疆
状态
活动进行中
往期活动
培训信息
音乐考级
考级培训
师资培训
分类
音乐考级
考级培训
师资培训
赛事新闻
赛事资讯
艺术前沿
网站首页
比赛信息
视频参赛
机构入驻
培训信息
音乐考级
考级培训
师资培训
周小燕:为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而努力
浏览数:
2015-03-27 16:11:12 来源:中国艺赛网
上海
音乐
学院教授周小燕
以“中国之莺”而驰名海内外的周小燕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声乐
教育家,上海
音乐学
院终身教授。1935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1938年留学法国。1945年起,她先后在法国、英国、卢森堡、瑞士、德国、前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举办独唱音乐会,引起强烈反响。1947年毅然返回祖国,并任教于母校。历任
声乐
系主任、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84年她卸去繁重的行政工作,全心致力于培养歌唱人才。 1988年创建“周小燕歌剧中心”,出任
艺术
总监,2007年上海市教委成立“周小燕大师工作室”,周小燕任工作室主任。60多年来,周小燕教授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专业声乐人才,为祖国的
音乐教育
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歌唱家首先要唱好中国歌
中国歌唱家要首先唱好中国歌,这是周小燕教授一贯强调的原则立场,她不但自己严格履行,还教导学生认真去做。她始终认为:学美声,就应当学习西方人是如何用科学的发声技巧为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服务。因此,在周小燕教授的课堂上,她总是特别要求学生多唱中国歌曲,在教学中,她也总是结合自己的演唱体会,逐词逐句地讲解中国歌曲的思想内容与民族美感,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有一次,周教授的一个学生在一次音乐会上连续唱外国曲目,只是在加演的时候唱了一首中国曲目《长江之歌》。周教授知道后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他:“中国人为什么不把中国歌列为音乐会正式曲目?”每次音乐会必须演唱中国曲目已经成为周教授班上一条不成文的“班规”。为了使学生唱好中国歌,周小燕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美声唱法的民族化问题,努力遵循我国民族声乐
艺术
一贯讲究“字正腔圆、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美学原则,把美声唱法和民族语言结合起来,追求声、情、腔、字的完美统一,贯彻“洋为中用”的方针,使美声能够最大程度地为中国民族语言服务。周小燕教授教学科研两不误,这些年来发表了诸如《当代世界声乐发展趋势给我们的启示》、《声乐人才培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男高音中声区和换声区的训练》等多篇学术论文,这既是她潜心探索声乐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是其艺术思想的真实表露。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她经常教导学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用真情歌唱社会主义,歌唱党和人民,做一个受人民欢迎的德艺双馨的音乐家。
创办歌剧中心,振兴中国歌剧
看到中国的歌剧事业迟迟未能走出低谷,看到我国自己培养的歌剧人才因“英雄无用武之地”而纷纷外流,作为中国声乐界的一名老教师,周小燕教授深感责任重大。 1988年,周小燕教授不顾71岁高龄,亲自挂帅出任艺术总监,创办了“周小燕歌剧中心”,为所有有志于歌剧事业的演员、指挥、导演、作曲家提供施展才能的天地。在人事体制上,歌剧中心一改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歌剧院固定编制式的演员阵容,以短期合同方式实行流动聘用制,增强了人才的活力,保证了演员的质量。多年来,经过规范训练、严格把关,歌剧中心先后公演了威尔第的《弄臣》、《茶花女》、《唐卡洛》,唐尼采蒂的《唐帕斯夸勒》,麦斯卡尼的《乡村骑士》以及金湘的《原野》等中外佳作,并举办过多场介绍中外歌剧名作精彩片段的音乐会,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歌剧舞台,受到听众的广泛欢迎。其中《弄臣》曾荣获上海首届“白玉兰”奖。由于这些演出的极大成功,使歌剧中心的影响很快向国内外伸延,不少国内青年歌唱演员将进入“周小燕歌剧中心”进修学习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歌剧中心在南京排演歌剧《弄臣》,周小燕教授因疲劳过度而腿软跌倒导致股骨骨折,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的病床上,她仍一心牵挂着剧目的排练,全然不顾手术后腿骨上的钢钉带来的阵阵剧痛,硬是躺在病床上“遥控排练”,并且一个不漏地将剧中的演员招进病房进行个别辅导。当歌剧彩排时,大家更没有想到周教授竟然坐着轮椅亲临现场督阵,时逢仲夏,看着周教授满头的汗水,演员们深受鼓舞。正式演出时,演员们全身心投入,演出获得圆满成功。与此同时,“周小燕歌剧中心”与美国旧金山歌剧中心签订了“十年交流计划协议”,并与美方联合举办了三场歌剧专场音乐会,在中国歌剧史上开创了长期国际合作交流的先例,同时,又获得了太平洋地区歌剧演员赴美演出资格的审听权,为中国歌剧冲出低谷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
为祖国,为艺术,我一天要当几天用
周教授常说,对她来说,时间比什么都宝贵,为了祖国为了艺术,她一天要当几天用。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周的课时,从星期一到星期日排得满满的,从来没有什么节假日。除了班上固定的学生之外,经常还会冒出一些慕名而来、登门求教的“编外学生”,只要精力允许,她总是愉快地安排好时间,满足他们的求学愿望。有人劝她要注意身体多休息,可她觉得学生就像一件产品,做老师的要一丝不苟,精心加工才行,因此她宁愿自己少睡点,教学上决没有半点马虎与松懈,一定要让学生完整掌握授课内容、扎扎实实提高、进步才行。“一个人被社会所需要,被人民所需要,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内心是十分充实的。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向社会索取了多少,而在于为人民付出了多少”,周小燕教授如是说。
除了处理好歌剧中心的大量事务及完成好教学任务外,周小燕教授常常挤出时间应邀去外地讲学。前些年,受国家教育部的委托,她在腿上打着钢钉,只能以躺、坐为主的情况下,亲自执笔撰写讲稿(为了减轻疼痛,常常不得不写写躺躺),终于完成了洋洋40讲有关声乐知识的电视专题讲座稿。在写稿和拍片的漫长日子里,她一次次地克服了虚弱的身体带来的种种困难,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录像时强灼的灯光所造成的头晕目眩。整整一年的时间,为了电视片的拍摄成功,她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此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反应强烈,为没有条件进高等音乐院校学习的声乐爱好者提供了完整的学习机会。该片后来被评为上海市高校系统一等奖,成为中国声乐教学的一套重要文献。
有人说周小燕教授心中只有学生,这话并不夸张。记得有一次,班上有学生要出国
比赛
,恰逢她患病住院,她挖空心思找了个借口溜出了医院,急匆匆赶回家为准备出国
比赛
的同学上了一课才放心地又“溜”回医院。
有人说周教授把金钱看得很淡很淡,此话不假。帮经济困难的学生垫学费、免费给有困难的学生上课这类事情时有发生。像支援贫困、受灾地区时她也总是倾己所能,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件事情。
心中永远装着学生
在音乐院校里,师生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在周小燕教授班上,她与学生的关系胜过母子、母女。刘捷是东北的铁路工人,考试那天上午才乘火车抵达上海。奔波了一上午没找到住宿处,下午参加初试,因为嗓子疲劳没有考好。晚上,他在上海的马路上走了一夜。他知道自己初试没考好会被淘汰,于是找到声乐系老师说明情况。当时王品素老师在系里主持工作,听后就说,再让周小燕教授听一听。周老师听后发现他的乐感非常好,而且他对艺术有执着的追求,于是给了他复试的机会,最后录取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位差点进不了音乐学院的小伙子,在周教授的指点下,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了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第一个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的男高音。同样,张建一是杭州玻璃厂的一个普通工人。他在浴室里洗澡时唱歌,有人发现他嗓音条件很好,说他不进音乐学院深造可惜,后经人介绍到了周教授门下。周老师听了他唱歌后,感到他是可塑之材,于是推荐他报考上海音乐学院,最后录取了他。在周老师精心培养下,1984年8月他在第三届维也纳国际歌剧歌唱家演唱比赛中获男声组第一名。有人问周教授是不是他们的嗓音条件、音乐基础特别好,所以才招收他们?周老师说,我挑学生,首先要看人品。刘捷、张建一是工人出身,在感情的天平上已经有了倾斜;其次,他们的乐感很好,这是学声乐的基础;第三,他们学习很刻苦、很勤奋。周教授还说,这些学生成才了,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每个学生参加国际比赛,声乐系的老师都会认真聆听他们赛前的演唱,共同帮助他们提高演唱水平。所以,论功劳她只占其中的三分之一。
周小燕教授对学生是关心入微的。周老师的家既是课堂,也是外地同学在上海的“家”。节假日,周教授会把他们叫到家里聚餐,减少学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周教授更是关心。李秀英是山东来到上海学歌剧的,周小燕教授见她是个人才,而她经济上有困难,最后为她代缴学费,并且两年来让她吃住在自己家里。李秀英深感师恩,学习更加刻苦,在歌剧舞台上显示了扎实的功底,成了一个在国际歌剧舞台上有才气的女高音歌唱家。周老师的女儿、儿子看到这样的情况,羡慕地说,妈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比我们长,对学生比对我们还亲啊。
周老师不仅对学生的生活非常关心,对他们的思想及学习要求更加严格。1983年,周老师带学生去四川开教学音乐会。四川军区请客吃饭,学生张建一当时喝多了酒,影响了演出的质量。周老师很生气,平时与学生谈笑风生,这次一声不吭,学生们知道犯错了,一个个低下了头,再也不敢喝酒了。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现任系主任廖昌永教授是当今世界级的男中音歌唱家,这个来自四川郫县的农家子弟198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由于他来自农村,音乐基础知识差,但在周老师的悉心培养下,出色完成了本科五年、研究生三年的学习。1996年9月,廖昌永参加了第四十一届法国图鲁兹国际声乐比赛获得了第一名,这是廖昌永在艺术生涯中拿到的第一个金奖。周老师在总结表彰会上语重心长地说:“不要以为在国际声乐比赛中拿到第一名就认为自己在艺术上达到了顶峰,认为到顶了,否则接下来就要下坡了。艺术无止境,要永远攀登。”由于周老师的鼓励和忠告,紧接着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廖昌永又连续获得了在东京举办的第五届多明戈国际歌剧比赛的第一名及第八届挪威宋雅皇后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在东京比赛取得第一名时,多明戈问起廖昌永是不是在欧洲学的声乐。当廖昌永告诉多明戈是在中国上海音乐学院向周小燕教授学的声乐时,多明戈称赞道:“真是伟大的学校,伟大的老师。”廖昌永出名了,周老师还是对他更加严格要求。有一次廖昌永到周老师家,说他最近要到外地演出,周老师问起这次演出去唱什么歌,先唱给我听听。廖昌永随口说了声:“那是个小地方,随便唱唱就行了。”周老师听他唱后,感到廖昌永对演唱的歌曲并未作充分准备,严肃批评了他。周老师说:“一个演员无论到什么地方、怎样的场所、为什么样的人演出都要认真负责。一个艺术家所演唱的歌曲是作曲家和词作家的心血,你应对他们负责吧!再说你能不对你代表的单位和国家负责吗?你去随便唱,也是不尊重观众,也是对自己不负责。”周老师的这一席话,廖昌永他永远铭记在心,以后不论在什么样的场合演唱,他再也不随便唱了。由于周老师的严格要求,她的学生都认真负责,全力以赴地对待每一次演出。学生们通过这样认真的实践,艺术上提高得快,成才也就快。
刚踢完上半场,还要努力踢好下半场
周小燕教授有一句话曾引发业内满堂掌声:“我已经九十岁了,就像踢世界杯足球赛,我刚踢完上半场,我还要努力踢好下半场!”如何在九十高龄再来踢好“下半场”呢?周小燕的回答发聩振聋:“那就是踢进两个球:一是培养更多爱祖国爱人民能走上国际舞台的歌唱家以及德艺双馨的教师;二是真正原创一部国人喜爱、能唱响世界的中国歌剧。”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古人的花甲豪情;一位九十岁老人还要“踢好下半场”,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壮志。“革命人永远是年青”,只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终生的人,才能永葆青春;共产党员“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只有永远保持先进性,才能超越年龄和身体的极限,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分享到:
最新新闻
第十二届英皇&国音杯大赛亚洲区总决赛在澳门圆满
青春飞扬—梁聆聆、卜晓妹师生联袂胡琴音乐会成
艺术赛事网-网站升级通知 & 在线支付流程
2017波兰·中国 肖邦青少年钢琴(业余组)比赛
2017亚洲国际(台湾)艺术节总决赛报名流程及常
演出和比赛:学琴的催化剂
第二届“天宫音乐奖”北京赛区主赛场日程安排
2017亚洲国际第四届(台湾)艺术节新闻发布会邀
最新比赛
“致敬肖邦”2025第六届华
第四届乐府良匠民族音乐节
2025第十届肖邦国际青少年
2025波兰国际少年钢琴家大赛
汇款账号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常见问题
留言咨询
联系我们
签证相关
网站首页
版权所有 Copyright(C)Rancho Santa Fe Culture Communication.,Ltd (京ICP备15013199号-2)技术QQ:603222316
泰兴筋斗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