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
马上就要到来的“六一”,已经是我第五次在北京举办亲子音乐会了。两年多以来,通过给孩子介绍古典音乐,从当妈妈的分享心出发,到如何在专业演出市场立足,以及今天要面对的该怎么去完善和不断进步,与家庭观众分享音乐之路,回头看去,一路小幸福。
何谓高雅 剧院首先得是个娱乐场所
生孩子以前在保利上班,作为中国最高端的剧院,保利是最早实行严格的手机信号屏蔽、一米二以下儿童不得入内、曲目间歇才可入场等规矩的剧院。那时候大家都认为,高雅就是这样的。
女儿四岁以后我们搬家去了伦敦。第一次看皇家芭蕾舞团表演的圣诞家庭场,让我吃惊的是,居然内场有冰激凌卖!大人孩子都吃,欢乐得很。之后,带着孩子去皇家交响乐团、伦敦爱乐的家庭场,不但场内对儿童几乎无约束(但家长素质很高,几乎都会主动劝解孩子),还增加大量让孩子玩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有的跟音乐毫无关系,只是为了让孩子首先放松下来,再开始欣赏音乐。这使我切身体会到,再高雅的剧院,也不该只是个教育场所,剧院首先得是个娱乐场所。帮助下一代走进音乐的大门,才是高雅艺术得以延续的大道。照顾孩子的生理特点,帮助营造更宽松的氛围,才是高雅艺术之所以高雅所在,才是善意和开放的“高雅”姿态。
中国孩子学琴普遍早,很多是四岁左右开始的。西方孩子小时候可能在社区的集市上就接触当地铜管乐队了,教堂里也有许多低价乃至免费的音乐会。而我们的孩子,很可能从来都没有听过现场,就被家长按到钢琴前开始练手握鸡蛋的手形。音乐厅不让一米二以下的孩子进场,可孩子身高一米多的时候,就有人劝家长让孩子去学琴了。这不是很矛盾吗?
还有,当时一些开给孩子的普及音乐会,用大量的视频播放吸引住孩子的眼睛,从而达到按住孩子屁股的目的,这是音乐的魅力吗?在我看来,这简直是心理暗示在否定音乐的魅力,似乎在告诉家长和孩子,只有动画片才能使孩子坐得住!另外一些,加了大量讲解,使音乐厅变成了扩大版的课堂,这也使我疑惑,虽然家长对知识也很渴求,供求是可以对应的,可是,艺术的娱乐性和游戏性,就这样从一开始就被省略掉,太为可惜。
所以,作为一个五线谱都不认识的音乐盲,我开始下手,想举办一个愿意让自己孩子去听的音乐会。国外的经验当然可以借鉴,但市场完全不同。他们的大乐团都有大笔商业赞助,家庭场没有任何经营压力,可以专为一场去排练全新的曲目。观众来源也稳定,很多就是大乐团的固定粉丝。而我面对的,是从家长到音乐厅都不怎么理解的一个开端。
何谓热情 散场后冲上台往指挥手里塞酸奶
2012年3月刚开始筹备第一季“六一”音乐会《动物的狂欢》时,没人相信我能把票卖出去。一般音乐会,都是开一场,我计算了票量,如果只办一场,票房总量决定了宣传费,可能连请个贵一点的设计师来画海报都请不起。即使是为自己孩子的初心,也得把这件事情按商业规矩来办,才有持续的可能和被别人借鉴的价值。所以一下手就预定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的三场时间。筹备期间,负责场地的老师还紧张地多次问我:“真的吗?你现在反悔我还可以退订金的。”
结果,最后在大麦网上卖掉了三分之二的票,其余三分之一由爱儿帮俱乐部等妈妈组织帮忙,线下销售,一共2100张票,居然在演出前一周就售空了!
负责演奏的RMO室内乐团团长赵晓路后来在日记里写道:“二十年来,我没见过一个爆满的音乐厅,也没见过热情到一个个往台上爬的观众。”乐手们离开的时候,很多妈妈抱着孩子夹道欢迎,那是与平常在婚礼之类庆典上接活当人肉背景绝不相同的体验啊。还有散场后冲上台往指挥手里塞酸奶的乖巧小姑娘,有家长告诉我们她儿子崇拜指挥落下病了,每练一钢琴曲都要爬下凳子鞠躬,还有孩子去婚礼看到弦乐伴奏都要过去跟大姐姐说我看过你演出呢……第一次音乐会的快乐,到现在也是我自己和女儿记忆相册中珍贵幸福的一页。
何谓狂欢 装扮并非作秀,而是拓宽孩子的体验
做亲子音乐会,带给我的一大成就感,是我们一路所到之处,都在刷新人们的观念。
首先是观众。到现在很多打电话到大麦网的观众,乃至我自己的朋友咨询时,都会下意识地把音乐会说成“音乐剧”,可见带孩子去音乐厅是个藏在大脑角落里的词汇。音乐厅里是不用扬声器的、低音提琴比大提琴个子还大、原来乐手们不一定成绩不好,我们的乐手好些是名校毕业的……一点点的小知识小观念,像小石头投进湖水,在朋友们心里激起圈圈涟漪。
有的家长来之前很紧张,说他们孩子看儿童剧场灯一黑就哭,后来兴奋地反馈说,主持人说话孩子还坐不住,可音乐一起,居然安静了。还有鼓励装扮,多少爱折腾的小朋友,终于有了机会理直气壮地穿着小武士、小公主的衣服出门,家长会发现原来男孩子也爱假装啊,原来臭美是一件那么让孩子放松的事情。一直有家长问我,为什么要装扮,是有走台的机会吗?我们不鼓励孩子上台,装扮不是为了秀给别人看,而是拓宽孩子自己的体验。就像国外的狂欢节,没有主角,每个人都是一分子。孩子比家长更能接受这种观念,小朋友们特别享受节日盛装,只要扮起,就很快乐。我们还有一些铁杆家长,每次都费尽心机同孩子一起玩,有位小姑娘打扮成熊猫,她妈妈就穿起嫩绿的大连衣裙说自己是熊猫带的竹子,这些会玩的家长,也是我们音乐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领域的很多同行听说我做儿童节目,都说:“哎呀,孩子生意好做啊,琴童那么多。”我却到处跟大家讲,你们要去想,学琴的孩子和所有的孩子,这两个概念哪个大?让孩子上台家长就愿意买票,那种传统的票友式演出不是我关心的,我的焦点是让更多孩子和家长“敢”走进音乐厅。上台固然重要,能真心欣赏,也是人生必要一课。
何谓灵感 交响音乐会也能是一个大游乐场
我们的一些粉丝妈妈们提得最多的遗憾是,历次音乐会,都是弦乐室内乐,孩子看到的乐器种类太少了!这点说实话勉为其难。因为如果要上交响乐,乐队至少得有五十位乐手,成本大大增加。但儿童场的体验感很重要,并不适合真的去一千多人的特大音乐厅,孩子离舞台太远,体验大打折扣。
纠结了很久以后,我选择还是要真正满足观众需求。因此,今年“六一”我们推出《交响游乐场》,第一次用交响乐的形式来演奏。在舞台上除了弦乐,还会出现木管、铜管、钢琴、打击乐等多种乐器。但场地仍然只是600座位容量的小场,即使最后一排小观众,也不至于看不清。
聚焦到乐器本身,《交响游乐场》将增加更多知识性,以历史线索来带动曲目的流程。巴洛克时代的纯弦乐,到增加了木管乐器、铜管乐器、钢琴的表现力,最后打击乐的加入更丰富音乐形象。曲目的短小、形象化、编排张弛这些仍旧会注意到,那些门厅里的彩绘,台上过生日的热闹,也会继续。剩下的,就等待大家的支持和市场的检验了。
我是客居北京的上海人,这个城市给了我无数灵感和激情,由衷地希望能为这个城市创造一些美好的时刻,愿一年两次的音乐会能坚持下来。我们做给孩子的演出,创造的是美好记忆,你不知道哪个瞬间会留在那些小心灵里,哪个音符会点亮他的世界和自我,还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的事业吗?